大包穴
大包穴位于侧胸部,腋中线上,当第6肋间隙处,简要取穴法:侧卧举臂,在腋下6寸、腋中线上,第六肋间隙处取穴。
大包穴位准确位置图
取法方法侧卧或正坐,举臂取穴,在腋下6寸、腋中线上,第六肋间隙处取穴。
生理解剖在第六肋间隙,前锯肌中;有胸背动、静脉及第六肋间动、静脉;布有第六肋间神经,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。行针时,在肋角的前内侧胸壁,应在相邻肋骨之间,在肋角的内侧行针,应经肋骨上缘,这样可避开肋间动脉及其分支。该穴位深部相对应的器官有胸膜腔、肺、膈、肝(右侧)、胃(左侧),故不可深刺。
大包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前锯肌、第六肋间结构、胸内筋膜。皮肤薄,活动性较大,由第5、6、7肋间神经外侧支分布。皮下筋膜疏松,内有胸腹壁浅静脉,该静脉注入腋静脉或胸外侧静脉。在胸深筋膜的深面,胸长神经与胸外侧动、静脉并行。第6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外、内肌及其间血管和神经。肋间动脉发自胸主动脉,在肋角处分为上支和下支。上支在肋间静脉和肋间神经之间,三者行于肋沟内。所以,行针时,在肋角的前内侧胸壁,应在相邻肋骨之间,在肋角的内侧行针,应经肋骨上缘,这样可避开肋间动脉及其分支。该穴位深部相对应的器官有胸膜腔、肺、膈、肝(右侧)、胃(左侧),故不可深刺。
层次解剖皮肤→皮下组织→前锯肌。
皮肤→皮下组织→前锯肌→肋间外肌。
穴区神经、血管浅层有第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;深层有胸长神经和胸长动脉分支分布。
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及胸长神经末支;并有胸背动、静脉及第七肋间动、静脉通过。
大包穴的作用大包穴的功效:宣肺理气,宽胸益脾。
大包有统诸络,束筋骨,利胸胁的作用。
大包穴属脾之大络,脾为中土,灌溉四旁,主四肢肌肉,总统全身阴阳诸经,故取之可治疗全身疼痛。
大包穴位于侧胸部,近于肺脏,故可治疗咳嗽、气喘、胸胁胀痛。
大包穴总管阴阳诸经之络,能治全身络脉疾病,但后世多用于治疗胸胁及脾胃疾患,有理气活络之功。
主治疾病大包穴可治疗气喘,支气管哮喘,胸闷,心内膜炎,胸膜炎,肋间神经痛,胸胁病等呼吸系统疾病,全身疼痛,四肢无力,食多身瘦。
大包穴主治胸胁胀满,咳嗽,气喘,哮喘,胁肋痛,全身疼痛,四肢无力,胁痛,肺炎,胸膜炎,肋间神经痛,胸胁满痛,胸胁胀痛,心内膜炎等。
大包主治胸、肺、胁肋部疾患:如胁痛、气喘、全身疼痛、四肢无力等。
现代又多用大包治疗肺炎、胸膜炎、肋间神经痛等。
大包主治胸胁满痛,气喘,全身疼痛,四肢无力等。
大包穴主治咳嗽,气喘,胸胁胀痛;全身疼痛,四肢无力。
呼吸系统疾病:哮喘,胸膜炎;
其它:心内膜炎,肋间神经痛,全身疼痛,无力。
穴位配伍大包穴配三阳络穴、阳辅穴、足临泣穴(《针灸学简编》)治胸肋痛;
大包穴配脾俞穴、章门穴(《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》)治食多身瘦。
大包穴配外关穴、水沟穴、阳陵泉穴,治关节疼痛。
大包穴配肝俞穴、阳陵泉穴、支沟穴,治胸胁疼痛。
刺灸法斜刺或向后平刺0.3~0.5寸。治颈部扭伤可向上斜刺,局部酸胀。可灸,艾炷灸3壮,艾条灸10~20分钟。
针刺法斜刺或向后平刺0.5~0.8寸,局部有酸胀感。
治颈部扭伤可向上斜刺,局部酸胀。
注意:内为肺叶下部,严禁深刺。
艾灸法艾炷灸3~5壮;或艾条灸5~10分钟。
艾炷灸3壮,艾条灸10~20分钟。
注意事项:严禁深刺,以防刺伤肺脏。
按摩大包穴的好处1、调节气喘、哮喘、胸闷、心内膜炎、胸膜炎、肋间神经痛、胸胁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等;
2、解除全身疼痛,四肢无力,食多身瘦。
3、提高记忆力、缓解疲劳。
先找到乳头的位置,水平划过来,然后放到肋骨的缝隙里面(首先先把两拳相握,拳头拳面位置,放到肋骨的缝隙(就像阴和阳,凹和凸一样)正好能够镶嵌进去)这样就可以刺激大包穴了,然后用力点,点的时候会发酸(酸疼的人是工作压力比较大的人),然后点住这个以后,收肩(扩胸),肩部肌肉收缩后,继续坚持15到20秒钟,然后放松,但是手一直要顶着。
方法一:拳面顶住大包穴位扩胸收肩。
方法二:以拳为轴顶在穴位处转肩。
大包穴治疗脾虚可用肩井穴缓解疲劳提高脾气,并通过与大包穴配合治疗。大包穴是脾经最终末的一个穴位,叫脾之大络,脾管人体的后天之本,气血升化之源,这个气血升发出来以后,由这个大络把它散布到身体的各个地方去,所以若脾的整个运化有问题了,就找大包。大包穴在腋下6寸、腋中线上,第六肋间隙处取穴。该穴位深部相对应的器官有胸膜腔、肺、膈、肝(右侧)、胃(左侧),故不可深刺。
做的方法首先把双拳相握,对在一起。然后手叉腰,放到腋窝下,一般是放到根乳头相平的这个位置,用你的拳顶在这个地方,顶住的时候,拳的手指的缝隙刚好顶到肋骨的缝隙,以这儿为支点,往里稍微用力一点,转肩,顺时针转,逆时针转都可以,这个方法其实是以大包为支点清理肩井穴,因为自己很难摸到肩井穴。这个动作让肩部转起来,刺激到了大包穴,也刺激到了肩井穴。在做这个姿势的时候,若能转肩以后再收肩,坚持十秒钟,然后再做仰头,再坚持十秒钟放松再转两分钟,如此反复,就连颈椎都锻炼了。最适合于在办公室工作的中年人。
大包穴解析Da bao (大胞穴)
本穴为脾之大络,统络阴阳诸经,故名大包。
大包穴属于足太阴脾经的第二十一穴位。
大包为经穴名(Dàbāo SP21)。出《黄帝内经灵枢·经脉》。属足太阴脾经。大包为脾之大络。大即巨大,包指包容,穴属脾之大络,脾土居中,与各脏腑有着最广泛的联系,故名大包。主治胸胁胀满,咳嗽,气喘,哮喘,胁肋痛,全身疼痛,四肢无力,胁痛,肺炎,胸膜炎,肋间神经痛,胸胁满痛,胸胁胀痛,心内膜炎等。
大包穴出处《黄帝内经灵枢·经脉》:脾之大络,名曰大包。出渊腋下三寸,布胸胁。
特异性大包为脾之大络。其经气行径,由周荣斜抵胁肋,交贯肝胆心包各经。又与心肾肺胃4经挨近。十二经中独此经与他经挨连最广,故以脾经为总统十二经络,称其最终斜行一段经线,为脾之大络,寓广大包容、通达周布之意也。
大包穴意义大即巨大,包指包容,穴属脾之大络,脾土居中,与各脏腑有着最广泛的联系,故名大包。
大,广大也。包,包容,包罗。广大之人体,为先后天之气所包罗。此穴为足太阴脾之大络,脾胃为后天之本,五行属土,有坤象,无所不包,无所不容,《类经图翼》载:“总统阴阳诸络,由脾灌溉五脏”,脏腑百骸皆受其益,因名大包。杨上善说:“脾为中土,四脏之主包裹处也,故曰大包也。”
文献摘要《黄帝内经灵枢·经脉》:实则身尽痛,虚则百节尽皆纵,此脉若包络之血者,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。
《针灸甲乙经》:大气不得息,息即胸胁中痛,实则其身尽寒,虚则百节尽纵,大包主之。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主胸胁中痛。主大气不得息。
《外台秘要》:主腹有大气不得息,息即胸胁中痛,实则其身尽寒,虚则百节尽纵。